王氏武艺兰州缠海鞭杆及其一路鉴赏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王氏武艺兰州缠海鞭杆及其一路鉴赏


近年来,鞭杆健身被广大武术爱好者所推崇,鞭杆所蕴藏的武学和养生价值逐步被大家所认可。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各种冠名“缠海”的鞭杆技法和套路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缠海鞭杆这一特殊武术形式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这里专门对兰州缠海鞭杆及其一路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核心理念、技术方法进行介绍,以更好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造福大众健康。

 

一、简述王氏武艺与兰州缠海鞭杆。

已故师祖父王得功先生的拳艺自成体系、自成一派。基于200多拳法套路的研习与创新,树立起根植于兰州地方拳的劲道功架,长于通背拳的发力方式运用,借鉴竞技武术的表演风格,突出西北长短棍的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兰州缠海鞭杆为代表,以敦煌拳体系为创新的理论充分、技术独立、师承完备的拳艺体系。


二、兰州缠海鞭杆内容。

1、内容简介。

师祖父对鞭杆情有独钟,他对鞭杆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系统挖掘与技术展示。兰州缠海鞭杆是在甘肃流行的黄龙、掉手、扭丝、铁门闩等鞭杆的基本动作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了各个鞭杆的动作精华,去除了传统鞭杆演练过程中步伐缓慢、单鞭重复动作多、身法呆板等的不足,并借鉴刀枪棍剑的合理技法,形成以兰州拳艺为基础,融合了通备拳劲道,借鉴竞技武术表演风格,以五阴七手、十三法、缠海十八打为技法核心的鞭杆武术体系。为了突出缠海的技法特点,体现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对鞭杆武术文化的特殊贡献,专门命名为兰州缠海鞭杆,成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缠海鞭杆体系内容主要有:单势练习、组合练习、手法练习、功力训练、双人对抗练习、套路练习等。套路有入海鞭杆一至二路(以掉手鞭杆和黄龙鞭杆的技法为主);缠海鞭杆一至三路。该体系内容系统丰富、训练方法科学、是西北鞭杆的集大成者。

1978年师祖父王得功先生以一路缠海鞭杆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甘肃省代表队唯一一枚金牌。1982年--2014年,第二代缠海鞭杆传承人王建中、王建国等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先后获得4枚金牌,其后学生弟子也多次获奖,为兰州缠海鞭杆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2、兰州缠海鞭杆一路歌诀。
 

第一趟

怀抱金鞭势如山          飞剪钩挂劈门面
缠海三鞭猛向前          左右竖鞭不可拦
回身抽步急抱鞭          翻臂扭腕横卷帘
猕猴掉棒上下变          劈砸搬点前后窜
樵夫翻身把柴担

第二趟

三格三砸疾向前          湘子品箫一瞬间
倒搬桨式招相连          二回头左右飞翻
扣佛穿喉妙一点          平阴立窝贵急变
翻身跨虎紧加鞭
 
3、风格特点。

基于鞭杆木质短棍比较于刀枪棍剑的弱势,发挥鞭杆短小精悍、凶猛泼辣;两(大小)头并用、双手掉把;步伐灵活、刚柔并济;力若抽鞭、巧切奇进的技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特点,实现上惊下取、左堵右插、前攉后戳等阴阳快速转换、避其锋芒、攻守兼备、招式奇妙、有效打击的目的。兰州缠海鞭杆一、二、三个套路分别以五阴七手、十三法、缠海十八招式为核心技法,形成特色各具、风格鲜明;身法紧凑、变化多端;攻防兼备、招式新颖的三个无懈可击的不同表演套路。

 

三、兰州缠海鞭杆的武学价值。

1、蕴含内涵的人文性。

兰州缠海鞭杆是武学技术之精华。缠海之缠,乃缠绕围绕之意;海者,脑海、大海之意。鞭杆之鞭者,力若鞭抽之意,鞭杆之杆者,杠杆也、撬杠也。鞭杆就是将鞭杆短棍相较于其他器械之劣势转化为优势,两手握鞭,形成杠杆撬劲,使腰身劲力直达鞭梢,发力如抽鞭方为鞭杆。缠海之意,就是充分发挥鞭杆比较与其他器械的不足,防己之头脑免受打击,而攻则直接打击敌方之头脑,实现直击要害、一招制敌的目的,这种攻防变化丰富多样,譬如大海般汹涌广阔。

理解了缠海鞭杆的狭义攻防本意,围绕其特点,做到意识引领、气息相配;七柔三刚、六慢四快;身法轻固、脚手活便;动静分明、节奏舒畅即为鞭杆的养生价值。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一根短棍,恰如“一画开天地”,双手掉把、两头并用,正是“两仪生变化”的生动表达。一根鞭杆分(大小头)阴阳,大小头掉用所表达的阴阳变化是鞭杆最大的特点、最丰富的内涵,大家喜欢只是日用而不知其蕴含的深刻的变化之道而已。尤其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满足后,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简朴生活,用一根鞭杆来演绎是难得的真正人生快意与追求。

2、整体结构的丰富性。

兰州缠海鞭杆一路就是一篇精品力作,完全有别于民间流传的鞭杆的粗浅疏漏。整个套路按照武术套路演练的一般规律分四趟,共34个动作组合,将鞭杆中的典型动作通过步型变化巧妙链接,疏密结合、以密为主;动作紧凑、泼辣凶猛;动静相宜、刚柔相济;人鞭合一、鞭随身走;快中加急、正反转换;两头掉用、上下翻飞;双手剪力、劲达鞭梢。整个套路集中了鞭杆的精华,吸收了刀枪棍剑的合理元素,使整个套路将鞭杆技击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不失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


3、一趟套路的艺术性。

第一趟一开始怀抱金鞭势如山,突出演练的静态气势,提振演练的精气神。一上手静态虚步执鞭亮式紧接移动的虚步执鞭暗藏鞭杆的近身技击飞剪钩挂,直接劈打门面,一动一静看似相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给人以想象空间。缠海三鞭与左右竖鞭讲究大开大合、转身弓步用鞭;回身抽步、翻臂扭腕将身形挺拔与下蹲扭转急剧变化、防守与进攻一体表现,给人以变化的震撼感;猴子掉棒配合脚下的“S”行步步形,既舒缓又紧张、让攻防一体、攻防转换魔幻般变化;之后的劈砸搬点分左右,身随步转、棍随身转;退中进步、进中退步;虚中有实、实中还虚;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上下虚实、攻防一体,鞭杆的变化之妙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之后樵夫砍柴的身形转变作为第一趟的下蹲收势与气势相互呼应。即便是一趟内容,从挺拔定势—暗示启动—比较变化—快速s疾步变化—左右转变化—转身下蹲担棍收势,动静分明、以快为主;攻防转换、一体变化;鞭不空走、身不盲动;鞭人合一、鞭随身动;步伐灵活、变化丰富,上下左右、高低长短、前后曲直、无势不攻、无势不防,以快奇为特点的鞭杆的节奏变化直击人心。

这里仅以一趟为例分析其艺术性,其他三趟与一趟相较高潮迭起、相互补充;各具特色、品味无穷,限于篇幅不再多述,值得有识之士把玩鉴赏。

4、动作组合的奇妙性。

鞭杆贵奇变。作为特色兵家文化,变化中的出其不意一路缠海鞭杆表现的最充分。整趟套路34个动作及其组合,个个经典、招招精妙、式式传奇。翻臂扭腕横卷帘贵在翻扭卷的防守,奇在卷帘同时的正踹腿的出其不意;猕猴掉棒贵在“s”步行加转身,奇在掉棒中的左右上下瞬间变打;劈砸搬点前后窜贵在人鞭合一的转身扫打,奇在搬点的身形结合;无中生有贵在转身中的左右变化,奇在人鞭合一的虚步挑棍;移步换形贵在移步中的虚实结合,奇在抱鞭护头的时进攻机会的抓取;背丁腿贵在鞭扫打后助力背丁腿的速度力道,奇在铁鞭藏身后的致命一击等等,每一个动作组合攻防一体、瞬间转换;正反相倚、变化莫测。

5、风格特点的独特性。

兰州缠海鞭杆大道至简,可以替代常用的刀枪棍剑等器械,将各种器械中的攻防动作转化为鞭杆的搬、点、劈、剁;勾、挂、攉、扎;滚、格、撴、戳;飞、砸、撂、挑十六字诀的打法。两手并用是鞭杆的关键,只有双手并用、两手掉把,才能发挥鞭杆的出其不意、快猛迅疾、力达鞭梢的效果。所有的步伐身法都是为了鞭杆的不同角度的发力打击,鞭人一体才显出缠海鞭杆的劲力风格,它完全有别于其他鞭杆的单手用鞭,一根短棍的单手力量明显是不适合对抗的。为了保证鞭杆技击的合理化与最佳化,兰州缠海鞭杆还要做到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人鞭合一、缠头不离,鞭杆的变化都是围绕防护自己的头或攻击对方的头,所谓的缠海本意,就像拳击最理想的攻击部位是头的道理一样。

 

6、健身演练的可及性。

强调兰州缠海鞭杆的攻防技术,对于养生意义主要是研究和演练鞭杆的阴阳变化之道,多少攻防技术的变化意味着多少种阴阳变化的玄妙,体会和演示出这种变化,修炼和推动的是人的意识主导下的身心变化,从而让身体更通畅、思维更灵活、境界更高尚。因此,缠海鞭杆对于养生推广具体具有 “六化”的表现。

一是它的简易化。一根自身尺寸(13把)的分大小头的短棍,几乎不计其成本,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训练。

二是它的人文化。一根鞭杆可以演练出道的变化,演示整个武学体系,有很深的文化意涵。

三是它的实用化。少儿作玩具、老人作拐杖,不仅可健身,还可作防身用。

四是体系完整化。兰州缠海鞭杆有基本动作、基本组合、基础套路、核心套路等完整体系,不同层级的人群都可选择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五是健身多维化。缠海鞭杆武术健身,只需将鞭杆动作规范、放缓、变柔,演练出其中的阴阳变化,这是一个从意识到肢体、从呼吸到身心、从认识到体会、从感受到文化、从个体到社会、从静态到动态、从技术到道德、从简易到玄妙的多维一体的修为过程,没有哪门健身方法可以与武术鞭杆相媲美。

缠海鞭杆看似简单不过,对于当下人之健康和修养,对当下社会浮躁之改善和启迪意义非凡。
 
 (作者:乔钰淇  王效强  王建国) 

 
 
                                                                              2024.11.22


 
责任编辑:万维

摘要:

近年来,鞭杆健身被广大武术爱好者所推崇,鞭杆所蕴藏的武学和养生价值逐步被大家所认可。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