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UC等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自媒体,通常只是人们用以社交的工具,但有一部分人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让自媒体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能从中赚取一笔可观的收入,无不叫人艳羡。
在甘肃省平凉市,一个西北边陲小城,中国地图上几乎被遗忘的地方,这里也正经受着互联网科技浪潮的洗礼。这个不足300万人口的城市,使用手机和自媒体的人却占了近乎三分之二以上。就在这里,生活着一个叫于铅民的小伙,他带着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做微信公众号已有3个年头了,粉丝量从起初的10个到现在10万多个,每月平均创收15万余元。
于铅民,今年刚满30岁,典型的“80后”,是个极度有品位的人,做事稳妥,也不乏风趣幽默。记者见到于铅民时,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背着相机包,正在平凉市体育馆附近搜集新闻素材,准备编纂当天的微信内容。
在和于铅民交流过程中得知,他曾就读于山西太原市某大学国际金融专业,2009年毕业后去上海一家证券公司做职员,因身体虚弱,时常生病,2010年元旦被父母接回老家平凉。在老家没住上半把个月,于铅民经人介绍去了青海西宁市一家银行上班,“当时薪水还行,每月3000元左右。但是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我并不喜欢,所以干的不到一年就又离开了。”于铅民离开银行再次回到平凉老家,父亲对于铅民就有些意见了,认为于铅民眼高手低,缺乏社会经验,并且还不思进取。随后,于铅民去了一家酒店应聘销售经理,成功应聘上了,可是也不到一年时间就又辞职了,原因是“超负荷工作,没有话语权,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后来,于铅民又通过途径先后在平凉住建局、平凉十里铺粮库工作。2014年年底,就在平凉十里铺粮库工作期间,于铅民和一个大学同学在闲聊期间,了解到做微信公众平台也能赚钱,并且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于是,就在西北城市很少有人注册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于铅民率先注册了一个叫做“微平凉”的微信公众账号,只要一有时间,于铅民就去研究微信公众号,并坚持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次信息,信息内容的多少取决于当天的素材量。于铅民一边制作微信还一边去联系广告商,为客户做形象宣传、活动策划、视频拍摄、网站建设及开发等。记得拉第一单广告时是在一家快餐店,于铅民因觉得不好意思直接给人介绍广告业务,便以顾客的身份去店里面要了份奶茶,随后去找经理谈业务,但是因微信公众号不为众人所知,所以被一口回绝。于铅民就蒙了,不知如何是好,只得离开。过了几天后,恰逢圣诞节临近,于铅民又鼓起勇气再次来到这家快餐店,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线上做活动的想法,快餐店的经理被于铅民的执着所动容,就介绍于铅民去见快餐店老板,后来还真的做成了生意。当时虽然做一期广告下来只要了几百块钱,但是于铅民心里是美滋滋的。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于铅民就有了更大勇气和动力,积极跑市场,凡是有街道有店铺,他几乎都得上门去推广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在这期间,他还联合商家策划了多起大型活动,积累了宝贵的新媒体运营经验。2015年,因市场和新媒体发展趋势的需要,于铅民毅然辞掉平凉十里铺粮库的工作,一心一意扑到新媒体上,并注册了“甘肃爱城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微平凉”更名为“易攻略”,意思是帮助和服务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截至目前,于铅民领着他的工作搭档将“易攻略”微信公众号做到10万多个固定粉丝,每月平均创收达到15万余元,年创收130余万元的佳绩,“易攻略”微信公众号在平凉当地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于铅民本人还被推选为2016年平凉市第四届政协会议委员。
于铅民坦言,他的这些个成绩并不算什么,他最在乎的是一直在自己背后默默支持的家人,尤其是同为“80后”的妻子,一个人既要照看小孩,还要操持所有家务,让于铅民感动之至。于铅民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经常在工作室加班,还难免有一些应酬,照顾不上家庭,这些都得到了妻子的包容和理解,从未有过任何抱怨。
就当前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自媒体种类日益增多,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貌似也日暮西山,微信营销这条路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到底怎么走?于铅民既焦虑也充满信心,他说:“可能有些人还没对自媒体平台准确定位,一味的跟风式发展注定要被历史淘汰,面对当前一些瓶颈问题,唯有紧跟市场步伐,大胆创新,坚守本真,以多种形式来全面展示平凉本土文化、美食、旅游的内涵,相信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