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地质学会支撑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地质学会支撑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


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项目旨在摸清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深化地质遗迹调查理论和保护方法研究,服务地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浙江省会稽山脉末端的西白山北麓有个白雁坑村,村子远离都市、山高路远、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是江南典型的偏远山村。2014年,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对白雁坑村及其周边沟谷进行调查,发现这里大面积分布凝灰岩质巨石堆积体,为火山喷发和后期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确定地质遗迹点54处,属于较为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接下来几年,为了更好地把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结合起来,地质队结合当地人文历史和民俗民风,经过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度挖掘和反复论证,提出“不期而遇的地质生态游”的规划理念,实现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地质故事与村庄故事、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的相互融合。至此,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建设之路开启。地质文化村在白雁坑得到探索与实践,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新拓展,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地区的村民生活。

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宣传视频截图(中国科协全国学会供图)

建设地质文化村之后,白雁坑村的民宿蓬勃发展,村里的古香榧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法宝”,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又成为首批浙江省自然资源普法阵地,做足“科普+普法”,让游客更有看头。

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当地政府整合农办、建设等部门的力量,对白雁坑村及其周边道路交通、电力、污水处理、饮用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实施了亮化工程、停车场建设、道路硬化、绿植栽种和农房改造等整村综合整治,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地质遗迹资源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项目采取的主要举措如下:

第一,制定了地质文化村建设标准和规范。为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管理,明确相关技术方法和建设标准,在充分总结浙江等地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2020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写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在此基础上,中国地质学会向省级地质学会、省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制定了《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结合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基本定位和遴选工作实际,聚焦地学特色和建设关键环节,中国地质学会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了《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

第二,多渠道申报,提高社会影响力。2020和2021年,中国地质学会先后开展了首批和第二批地质文化村申报工作,申报推荐渠道分为省级地质学会和省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两类。各省级地质学会、省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本省推荐单位,进行了广泛宣传和积极动员,认真组织开展本省的申报推荐工作;基层县市政府作为申报单位、地勘队伍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热烈响应申报工作,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和六种建设模式要求,在选点论证、调查评价、策划设计与产品开发、建设实施等阶段性工作基础上,向本省地质学会和省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了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优选村镇;此外,社会力量也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建的格局。经过两批地质文化村申报工作的开展,此项工作的行业共识逐渐深化,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三,积极开展培训,促进建设理论与经验交流。根据全国地质文化村申报实际需求,围绕地质文化村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主题,中国地质学会于2020年8月举办了第一期地质文化村申报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总体要求、技术规范、规划运营、典型经验交流与现场考察研讨五个方面,共有来自全国各省级地质学会、各省区市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调队伍、高校、村镇和社会企业等单位的近200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交流,大力推广了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规范和初步成果,交流汇聚了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的行业共识。

第四,评审工作坚持标准,宁缺勿滥,打造品牌。2021和2022年,中国地质学会先后组织了首批和第二批地质文化村的评审工作,其中,首批评审工作中开展了实地踏勘评估工作。地质文化村评审工作按照“坚持标准、宁缺勿滥、精心实施、打造品牌”的原则,遵循“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定位,聚焦调查、评价、建设等关键环节,把握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照星级评定要求,统筹考虑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文化特色、要素融入与建设亮点。实地踏勘评估工作采取听汇报、进村镇、座谈、走访调研等形式,集中高效、不走过场。两批评审工作共评选出了16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和34个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

第五,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自地质文化村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地质学会与中国矿业报紧密合作,矿业报先后跟踪报道和宣传了地质文化村指南发布、培训班召开等阶段性工作和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建设成效。此外,中国地质学会还设计制作了地质文化村logo,加强了形象宣传,并上线运行了“地质文化村专题网站”,方便了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及时全面了解地质文化村工作,进一步拓宽了地质文化村宣传阵地。

首批地质文化村配套设施展示(中国科协全国学会供图)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经验启示:

首先,要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探索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行业单位主动提高站位,站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去谋划工作,发掘出地质文化村这样“点石成金”的魔法棒,点亮了村镇活力,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同时,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要重视标准与规范制定,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与评价机制。中国地质学会高度重视标准与规范制定工作,在近几年陆续开展的地质文化村评审、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会员单位地质工作诚信评定等创新工作上,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并及时在工作中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评价机制。此外,为规范中国地质学会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及管理工作,确保制修订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促进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高效、协调、有序发展,学会还专门设立了团体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出台了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最后,要注重宣传工作,深化行业共识,提升社会影响力。中国地质学会注重宣传工作,建立了与中国矿业报、自然资源报、光明网和科技报等媒体的紧密合作,通过电视、网站、报纸和公众号等介质,及时全面地跟踪报道学会品牌工作以及学会百年华诞等重大活动。在地质文化村评审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工作中,学会紧抓培训职能抓手,利用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交流和示范宣传,深化行业共识,促进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等各方的相关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案例撰写者:殷小艳)

摘要:

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项目旨在摸清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深化地质遗迹调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