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岁之前,周星驰一直处于人生不得意的状态。在香港娱乐圈,想要出名,必须有商业号召力。如同周星驰希望在电影圈有作为,那么他主演的电影一定要取得票房,没有票房的电影人,在香港几乎无法立足。即便是如王家卫这样的国际电影大师,曾经也一度因为票房不佳而被电影圈的大佬们雪藏。周星驰为了出人头地,他必须掌握一套让观众们喜欢的表演套路,为此周星驰在跑龙套期间,经常和老戏骨吴孟达讨论表演技巧。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反常规的无厘头风格能够吸引观众。
周星驰在创作影片时,特别善于通过电影进行自嘲,他把自己的形象低到了尘埃,但是却依然充满对人生的梦想。咸鱼一样的处境,永不言弃的梦想,是周星驰许多电影的主题。从《大话西游》到《功夫》,其实周星驰的电影一直在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而且在影片中,周星驰一直以市井小人物自居。无论《喜剧之王》中的龙套演员尹天仇,还是《长江七号》里的农民工父亲,抑或是《功夫》中“那个谁”。周星驰都没有忘记自己所希望代表的社会身份,而正因为这种低到尘埃的电影视角,使得大部分观众将周星驰视作自己的代言人。
沿着这个方向,周星驰和吴孟达开始做各种探索,后来经过几部作品的验证之后,他们开始逐渐找到这种表演方法的精髓。但是当年却没有人理解周星驰这种表演方法背后所蕴藏的人生况味,以及他所感受到的生活辛酸。为了生存,为了闯出名堂,周星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潜藏在了这种俗气的表演方法背后。作为最具代表的喜剧演员,周星驰深知让观众喜爱,是他在香港影坛的立足之本。
在尝试过几部正剧反响一般之后,周星驰开始将无厘头的表演风格推向大银幕,和当年已经大火的许冠文兄弟的喜剧不同,周星驰的表演风格更接地气。而且不像许冠文大多以中产阶级为视角创作喜剧,周星驰将将视角放更低,他始终把市井的东西,当作自己电影的核心来打造,而电影中所诉求的梦想生活,也多以市井小人物的梦想为蓝本。
周星驰在创作影片时,特别善于通过电影进行自嘲,他把自己的形象低到了尘埃,但是却依然充满对人生的梦想。咸鱼一样的处境,永不言弃的梦想,是周星驰许多电影的主题。从《大话西游》到《功夫》,其实周星驰的电影一直在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而且在影片中,周星驰一直以市井小人物自居。无论《喜剧之王》中的龙套演员尹天仇,还是《长江七号》里的农民工父亲,抑或是《功夫》中“那个谁”。周星驰都没有忘记自己所希望代表的社会身份,而正因为这种低到尘埃的电影视角,使得大部分观众将周星驰视作自己的代言人。
虽然周星驰的表演方法是俗气的,正如他当年制作《大话西游》时遭到的“文化垃圾”批评一样,单纯地看这些表演,单纯地看一些细节,的确有以粗俗的方式吸引观众的疑点。但是如果整体去审视周星驰的电影,我们又会发现这种俗气是周星驰电影的一种表象,他先是立足于俗气的极点,却又在这种艰难的困境里,寻找着梦想最原始状态的归宿。在一个极其糟糕的环境中,周星驰努力的用光影世界寻找着人生的价值,这就是他电影最可贵而伟大的地方。在最俗气的地方,寻找最为珍贵的情感和梦想。
看着周星驰认真的状态,尴尬而又故作镇定的表情,我们是否也仿佛看到了某一时刻的自己,我们深爱着这片大地,用我们故作优雅的姿态和并不显赫的身份。最终,我们在周星驰的电影中被自己感动,那一刻,我们从庸俗的细节里,领略到了生命的伟大。这就是周星驰用电影带给观众的价值,这就是他高票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