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收官 甘肃非遗的成绩单来了!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收官 甘肃非遗的成绩单来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

——甘肃非遗贺新春宣传报道亮点纷呈。2025年1月初起,省文旅厅依托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持续推出了“我们的春节·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主题系列宣传报道,按照行政排序,将各市(州)包括兰州新区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各市(州)专版刊发依次为:兰州篇:金城贺岁 兰州春节的非遗民俗盛宴;嘉峪关篇:嘉峪关地蹦子、霸王鞭喜迎新春闹社火;金昌篇:非遗贺新春 金昌过大年;酒泉篇:文化传薪火 非遗贺新春;张掖篇: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武威篇:天马迎福到 祥瑞家乡年;白银篇:非遗集萃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天水篇:天水非遗 绘出年味儿里的热辣滚烫;平凉篇:平凉 多彩非遗庆新春;定西篇:共享非遗盛宴 古韵年味传承;庆阳篇:庆阳文旅盛宴喜迎新春;陇南篇:于热闹红火中培根铸魂;临夏篇:于辞旧迎新中寄宏愿;甘南篇:在甘南探寻非遗之美;兰州新区篇:讲述弦歌不辍的春节民俗故事。

另外,省政协《民主协商报》于1月27日专版刊发“非遗闹新春 欢喜过大年”,详细介绍兰州、嘉峪关、金昌等地春节年俗。2月7日出版的《兰州日报》在头版对城关区“非遗年货购物月”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兰州刻葫芦”和“李氏珐琅制作技艺”两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受到兰州广播电视台“兰州新闻”栏目的专题采访报道。《甘肃日报》2月11日专版推出“社火闹新春 非遗拜大年”,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展现了甘肃省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系统展现全省各地非遗年俗,为人民群众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

——全省春节非遗活态传承实践活动精彩绽放。1月14日,由省文旅厅主办的“我们的春节·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暨2025年“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全省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系列在武威市汉唐天马城景区举行,活动现场举办了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表演了凉州攻鼓子、民勤曲子戏、华锐藏族民歌、凉州贤孝、永昌滚灯舞等武威当地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全省各地也积极开展了当地“我们的春节·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暨2025年“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非遗展示展销活动。兰州市金城关景区、兰州老街、水墨丹霞等景区景点举办春节民俗庙会,太平鼓、舞龙舞狮、兰州鼓子、秦腔、高跷等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上演,每天吸引数万名市民游客打卡观看。天水在伏羲广场、古城、白鹿仓景区及各县区举办“非遗贺新春·热辣迎新春”非遗年货大会,为当地群众和旅客增添了浓浓的年味。白银曲子戏网络直播专场演出活动、金昌市“指尖落韵润芳华・非遗剪纸迎新年”活动、武威市“巳季如春・一顺百顺”春节主题活动、泾川县非遗代表性项目战鼓打擂等民俗活动,让历史文化和人文景区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向各地游客发出热忱的邀约。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春节期间共举办非遗相关活动2500余场次,参与人群数量约400万人次,其中乡村地区活动1700余场次,参与人数约250万人次。充分发挥非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方面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魅力。

——春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落到实处。1月14日至16日,“四季非遗购物月——甘肃非遗贺新春·年货购物月”主会场活动在汉唐天马城景区火热开展,省文旅厅从各市(州)邀请30余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推出一批实用非遗年货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展销。活动现场,不断有游客和市民在各个展位前驻足欣赏、购买、拍照打卡,年画、竹编、剪纸、花馍等精美独特的春节年货非遗产品备受喜爱。同时,在省文旅厅统筹指导下,全省文旅部门依托腊八、春节、小年、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因地制宜开展了各地第一季度“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讲好非遗好物故事,实践国潮焕新。庆阳香包、剪纸等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创新设计推出蛇年主题文创产品,成为年货市场新的热门选择;本地农企推出非遗技艺制作的黄酒、羊乳品、酥盒子、杂粮礼盒等,既保留传统工艺,又满足现代健康消费需求,销售火爆。酒泉传统酿醋、酒泉锅盔、传统酿酒、肃州毛杏茶等非遗项目登上了果园甄选直播平台采用直播的形式销售。临潭县第五届消费帮扶农产品展示展销暨2025乙巳年“吹角连营,万象启新”年货节、舟曲县“峰味年货大赶集”,推出非遗年货大礼包、优惠券等惠民措施,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以实惠的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非遗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非遗年货购物月”期间,参与店铺共计840家、非遗工坊121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1家、中华老字号数6家,线下活动数1017次、线上活动数411次。累计销售额达3151.46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814.04万元、线下销售额2337.42万元。涉及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6个,各市州推荐爆款产品66款,非遗促消费案例58个。下一步,在文化和旅游部统一部署下,甘肃省各级文旅部门拟将非遗购物月活动推向深入,陆续推出“非遗焕新购物月”“非遗消夏购物月”“非遗国潮购物月”活动,助推文旅消费,让群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全面展示甘肃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推动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

——全省“视频直播家乡年”春节非遗民俗活动激情呈现。春节期间,省文旅厅组织各级文旅部门,开展了2025年“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活动,向抖音、快手、百度、微博等网络平台推送有关#欢欢喜喜过大年、#非遗贺新春、#把非遗好物带回家、#非遗守护人、#非遗过年dou来播等话题的短视频等。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甘肃省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期间,各级文旅机构微信视频号发布春节有关视频3699个,播放量超2779万次;直播326次,直播在线人数572万次。抖音平台发布视频6637个,播放量超2011万次;直播679次,直播在线人数248万次。在快手平台发布视频3352个,播放量1732万次;直播481次,直播在线人数1281万次。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春节相关文章1518篇,阅读量998万次。此外,在省文旅厅统筹指导下,春节至元宵节前后,甘肃省各级文旅部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线上线下非遗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展现“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赶个年味集、点亮中国灯、舞动中国龙、年画进万家、文脉颂中华、非遗馆里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甘肃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推动实现文旅惠民共享。

省内各市(州)县(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精心策划主题陈展、青少年特色社教研学、文艺演出、巡游演出、参观打卡、文创集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省博物馆策划开展“金蛇迎新春,非遗传古韵”系列活动,开展非遗集市、社教活动、沉浸式展厅互动游戏等,掐丝珐琅、刻葫芦、扎染、竹编、皮影、黄河水车、蛋雕等30种非遗手工品以集市形式全天展示,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分别推出兰州鼓子、敦煌舞表演、剪窗花做宫灯、大明风华古风集市等活动。敦煌研究院“童年记忆中的新年”、临夏州博物馆“走进掐丝珐琅的绚丽世界”、金昌市博物馆开展“龙灯贺新春·点亮幸福年”、天水市大地湾博物馆“蛇年新春韵·秦腔绽芳华——非遗脸谱布包制作”、定西市博物馆“庆新春·述民俗·画门神”等春节主题社教活动和武威市五凉文化博物馆“梦回乐舞凉州”西凉乐舞、舟曲泥石流纪念馆“民俗文化进场馆”等展演活动以及部分市(州)县(区)文化馆举办的村晚,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感受春节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陇原大地开展的各类年俗活动和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交流活动,推动非遗进一步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实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让更多的公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同过红火中国新年。

风正济时,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全省非遗保护领域将同秉初心、坚守根脉、薪火相传,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合力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祁晓亮 图/甘肃省各市州文旅部门)
 

责任编辑:李霞

摘要: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农历正月初一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