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走进土豆之乡,感悟乡村发展”暑期实践团活动总结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走进土豆之乡,感悟乡村发展”暑期实践团活动总结



  7月8日,“走进土豆之乡,感悟乡村发展”实践团到达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开展调研活动。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级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如今,素有“中国薯都”之称的甘肃定西,不仅拥有较为完备的“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多元化仓储体系,还具备“仓前仓后配套、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体系,昔日的“救命薯”成为“脱贫薯”“致富薯”。

  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甲天下”之说,但面对贫瘠的黄土地,勤劳的定西人民硬是把马铃薯做成了大产业。 现如今,马铃薯不仅作为蔬菜,还可以被做成更多品种的主食走进百姓生活,这就极大拓宽了马铃薯的销路、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取得高质高量的经济效益。马铃薯的功能效用也由解决温饱跃居为拓展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和支撑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
  实践团通过观察发现,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不仅拥有马铃薯交易一条线,同时还销售果蔬、粮油、肉类及水产、农资、农机等其他农副产品,加速形成生产集中度高、经营规模大、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核心基地,搭建起大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国家级平台。
  在与商家的交流中,志愿者们了解到,近几年随着一些龙头企业的崛起,每年的9-10月份马铃薯丰收时,自家的马铃薯不再因为缺少销路而贱卖,而是有了一个广阔稳定的销售平台,同时这些企业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形成“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马铃薯产业联体。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实践团的成员们对于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题探讨,切实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为定西市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马铃薯不再是一种“甘味”农产品,更成为定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青年学生深入贪困地区,了解国情,体验民情,增强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月8日,土木工程学院“走进土豆之乡,感悟乡村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土豆之乡”定西,通过参观美丽乡村建设点、玉湖公园,采访当地群众等方式进行实践调研活动。
  玉湖公园位于定西城西南,是国家级景区,仿明清建筑之风格,集游览观赏于一体,聚先进文化之遗风。实践团成员观察到,公园东大门口的玉湖楼照壁上雕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方针,其背面介绍了安定区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实践团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八,定西市及周边城区的人都会齐聚玉湖公园,举行纪念文天祥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活动期间,永定路街道临时摊点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游客接踵而至,“五月十八”也成为了本地人民的盛会。此外,“社火”,一种来自黄土地与歌舞,戏剧向结合的传统民俗艺术,作为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也深得群众的喜爱。春节期间的“社火汇演”是市民们最为期待的活动之一。汇演期间,各乡镇的社火队伍都会走上各街道,广场,公园,或者走进各小区进行巡演。舞龙舞狮踩高跷,旱船表演秧歌队,总能赢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和欢呼。
  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在文化生活方面,群众感触最深的就是广场舞文化的兴起。广场舞是极具有原发性的中国特色文化活动,它的发展与民间的地域文化和群众自身的喜爱是分不开的。从一开始新鲜有趣的小众活动到现在的饭后日常的大众化活动,其中也包含着市民们所需求的精神文化,充分展现了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社会风貌。公园里不仅有广场舞队伍,还有轮滑,扭秧歌,唱秦腔,划船,下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闲暇时刻,也展现了一个城市最有活力的一面,同时还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践团采访过程中,一位学习轮滑的小朋友表示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和公园里的孩子一起滑轮滑,交朋友。很多上班族也会在晚饭后走进公园,带着孩子吹晚风,赏夜景,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寓文化与治理之中,进一步贴近群众,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因此,当代青年更应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用真心书写伟大时代。
 
 

  7月8日,土木工程学院“走进土豆之乡,感悟乡村发展”实践团按照原定计划对定西市安定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定西市安定区曾因“苦瘠甲天下”闻名,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但通过这些年当地人民的努力和国家政策扶持,该地区不仅实现了全面小康,还将贫瘠的土地种满了绿植,绘就了一幅“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画卷,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团队成员在安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进行采访调查和主题宣讲活动。活动采访过程中,志愿者了解到,定西市区的绿化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街道两边的绿化带不仅降低了空气中的尘土含量也美化了环境,成为许多住户购房的重要因素。从脏乱差到如今的样貌少不了每一个定西人民的努力。
  在主题宣讲中,一位居住在新城区海旺家园的居民介绍,小区门口设有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点、多个垃圾投放点和积分兑换区,可用手机APP或垃圾分类居民卡操作,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社区还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逐步引导居民群众把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新习惯”。
  在实地走访中,团队成员发现电动公交车已替代了燃油公交车, “保护环境,保护你我他”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多数小区的单元门口按照规定摆放分类垃圾桶。
  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任重道远,需要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积极发挥个人示范影响作用,以实际行动呼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力我国环保事业建设迈向新征程。
 
 

  7月7日,“走进土豆之乡,感悟乡村发展”实践团14名成员赴“马铃薯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定西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通过参观定西体育运动中心设施建设和采访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于定西市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对设施建设的意见,实践团成员了解了体育馆设施建设规模及运行模式。感受到定西市发生的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为广大市民追求精神享受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物质支持。在队长的带领下,实践团以走访调查的方式,采访了当地“老字号”店面的店主,不少店主表示,定西市几家大型购物广场的建立让自己的收入来源减少,因此更多店家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商模式,通过网络将商品出售到全国各地。
  为了解到更多全面真实的情况,实践团还通过采访路人来了解定西市一点一滴的发展变化,大多数人表示:这些年定西市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让生活更加便捷,同时增强了市民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团成员感触最深的便是谈到定西市发展时市民脸上洋溢的笑容,看到贫瘠的小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还感受到新时代青年肩负的社会责任之重。

实践团队:土木工程学院“走进土豆之乡,感悟乡村发展”暑期实践团
团队负责人:李晶
实践总结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走进土豆之乡,感悟乡村发展”暑期实践团由14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在经历了组队和确定选题后,我们坐上了开往定西的高铁,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7月7日下午三点,实践团到达定西。稍事休整后,我们前往定西体育运动中心,参观了定西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采访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于定西市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对设施建设的意见,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走访了一些当地的老字号店铺,不少店主表示由于大型购物广场的兴起,自家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在这种大趋势下,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商模式更加具有可行性。

  7月8日早上八点,我们走进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开展调研活动。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甲天下”之说,但面对贫瘠的黄土地,勤劳的定西人民硬是把马铃薯做成了大产业,现如今,马铃薯的功能效用也由解决温饱跃居为拓展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和支撑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人口中的“洋芋市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交易中心,不仅是定西的活名片,更是定西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之一,摊主的叫卖声,买主的砍价声,小三轮车的喇叭声,在一声声鸟鸣声中显得格外清脆。

  7月8日上午十点,我们按照原定计划对定西市安定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同时进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宣讲活动。不再需要燃油的电动公交车,家门口的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点,走进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修剪整齐的绿化带,每一个定西人民“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画卷的绘就者。
  7月8日傍晚,我们走进定西城南的玉湖公园,进一步感受定西的风土人情。我们发现,公园里不仅广场舞队伍,还有轮滑,扭秧歌,唱秦腔,划船,下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闲暇时刻,也展现了一个城市最有活力的一面,同时还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对定西市这座城市的认知不再是百度百科中“甘肃省辖地级市”的模糊印象,而是真真实实地看到了朴实的定西人民借着脱贫攻坚这股东风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图像。中国人骨子里“先苦后甜”的勤劳思想在定西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天蒙蒙灰时出门等活的工人,还是超市里不厌其烦向顾客介绍产品的导购员,抑或是牵着孩子的手送孩子上学的退休老人,他们都在实际行动表达着最简单却也最美好的心愿,好好生活。
  青年学生理应深入贪困地区,了解国情,体验民情,增强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会在意见不统一时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有在队友身体不舒服时的默默关心,会在提前完成原定的任务后嘴角上扬,也有路人拒绝采访后的黯然神伤,短短几天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在了解一座城市的同时,也快速地提高了我们的各项技能,在磕磕绊绊中,在欢声笑语中,实践活动终告一段落。
 

摘要: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青年学生深入贪困地区,了解国情,体验民情,增强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