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生机”在于人,对于兰州而言,它最大的财富莫过于生活于此的兰州人。因此,“以人为本”这句话对于一座城市的决策者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201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城市”以来,我市在提升整体人居环境方面的努力是兰州人民有目共睹的。
●如今,兰州第四版整体规划正式通过“国检”,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强调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并指出,要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宜居城市。要将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纳入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旧城有机更新和棚户区、城中村、城乡危房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不难看出,兰州整体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是需要涉及房管、医疗、教育、文体等多部门配合联动来实现的,如今四版总规的实施时间已然过半,我们各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有哪些问题亟待改善,下一步又该如何“发力”才能向着总规目标迈进?对此,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
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项目都是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较受社会关注的民生建设项目之一,其现状也是衡量人居环境的重要标准之一。今年年初,为进一步规范新建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和监督,我市出台了《兰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草案)》,规定要求,今后兰州市新建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都应同步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措施。这意味着未来我市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都将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安居工程让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头等大事——住房和居住环境,一直牵动着兰州决策者的心。
长期以来,兰州中心城区内居住用地发展不平衡。居住用地一直主要分布在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关地区以及临近的七里河东部地区。兰州现状居住密度普遍偏高,城关地区居住人口更是高度集聚。居住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小区绿化不足,居住环境较差,加之城市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集中在老城区内,造成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大。随着城市扩展以及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居住条件较好的雁滩和安宁成为近年居住用地主要发展地区,两地区的居住用地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用地。
四版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市居住用地要达到7185.4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76%,人均居住用地26.13平方米。
基于上述目标要求,我市规划策略为采用集中新建与分散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心七组团”的居住用地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即,城关核心组团:发展二类居住用地为主;通过存量改造更新,适当疏解居住密度,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供给;加强旧居住区和城中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安宁-七里河核心组团和西固核心组团: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通过存量改造、增量开发、工业搬迁用地置换等方式发展高品质居住区,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给。盐场-九州组团:结合休闲设施与生态绿地布局,适度发展一类居住用地;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通山见水,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其他组团:和平组团、金来组团、定连组团、彭家坪组团、河口南组团、沙九组团等,着重发展二类居住用地;以增量开发为主,紧凑布局,加强保障住房建设,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轨道交通沿线地区:采取高密度开发,鼓励与其他适宜功能混合布局,优先提供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通商品住房。
那么,如何将这些细化的规划要求落实在工作中?相关部门在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投入资金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记者从市房管局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到今年,兰州市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2349套,其中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3175套,经济适用住房41556套,限价商品房10406套,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67212套,累计完成投资281.1亿元。截至目前,已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48374套,基本建成和在建保障性住房71872套。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1786户次,发放租赁补贴资金1.01亿元。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兰州市启动实施9.2万套棚户区改造攻坚计划,目前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授信额度212亿元,到位80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0个7623套,货币安置5127户。
棚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之前,兰州市棚户区改造将重点围绕“两线、六坪、七片区”实施改造9万余户。“两线”就是北滨河路沿线,即青白石、盐场堡、庙滩子、徐家湾、孔家崖和铁路沿线(红山根、红泥沟、崔家崖、马耳山);“六坪”就是桃树坪、伏龙坪、华林坪、五星坪、晏家坪、彭家坪;“七片区”就是东岗片区、雁滩片区、西园片区、崔家大滩片区、安宁堡片区、长风万里兰飞片区、西固东川片区。2015年,兰州市将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44个项目,改造任务19000户。截至目前,已完成征收拆迁5825户,新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5232套,货币安置3168户。应当说兰州市大规模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明显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与此同时,记者还从市房管局城中村改造项目负责人处获悉,自2006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城中村改造以来,近郊四区61个村均被列入改造范围。2007年-2015年,近郊四区陆续有21个村纳入改造范围。截至目前,全市列入改造的城中村共有82个。
而自项目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建设村民安置房390.65万平方米,其中建成256.61万平方米,在建134.04万平方米。同时协调有关部门,筹措资金11.03亿元,为77664名村民优先办理了村民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
目前,全市城中村改造户籍转性、撤村建居、集体经济改制、土地勘界等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全面完成了四版总规中截至2015年对于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目标要求。据悉,未来一段时间,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今年预计将要开工建设8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全市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5000户,其中榆中县、永登县、兰州高新区、兰州新区要完成91个脱贫村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均等化
●教育资源配置力求均衡
其中,对于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中小学等设施有明确的标准,规定对于每班学生人数、不同城区的生均用地面积、服务半径、场所设施面积等均有详细要求。
这与四版总规所要求的“结合居住用地布局,按国家有关标准合理配置幼儿园、小学、中学及职业学校的用地。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布点,就近入学,高中阶段学校以需布点,集中办学,适度寄宿,形成规模效益。采取配建、换建、新建、迁建等办法,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等教育设施。”可谓一脉相承。
一份来自市教育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幼儿园456所,小学570所,普通中学204所(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职业中学12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其中,中心城区有幼儿园246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53.95%。小学155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27.19%,有普通中学97所,占全市普通中学总数的47.55%。
记者注意到,与2009年的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市幼儿园总数增加162所,普通中学和小学数量均有所减少。说到数量增减的原因,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这是“教育资源整合调整的结果”。
数据还显示,中心城区幼儿园占比下降了21.56%,小学占比下降了13.46%,普通中学占比下降了12.63%。该人士认为,这是教育进一步公平化的重要体现,他解释说,“如果五年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高度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话,那么,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大大改善。”
记者还了解到,从今年开始,兰州市将按照“基础教育在主城区增量提质、职业教育向新区聚集发展、高等教育向东部新城延伸拓展”的思路,实施“三区合奏、城乡互动,三建三办、扩大资源”的发展策略,规划新建一批、配建移交一批、扩容增量一批、调整优化一批、引领带动一批、提升发展一批学校。
计划在今后三至五年建设中小学近百所,其中今年新建、改扩建、配建移交、恢复办学20多所,新增2.1万个学位,主城区要增加8000个学位。新建、配建移交幼儿园22所。明年新建、配建移交中小学16所、幼儿园45所。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全面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完成15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全力推进农村小学教学点办学水平提升计划,建成50个标准化教学点;妥善解决14.4万来兰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任务。此外,出台新一轮《兰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培、考、转、聘等方式积极补充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社区医疗服务覆盖率已达95%
当然,兰州市民同样关心的问题是,能否在家门口就享受好的医疗服务?我们从兰州市卫计委近年来的工作中可以找到答案。
“‘十二五’期间,我们首先在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方面做出了努力”,市卫计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他们的目标是在每个街道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据悉,目前已实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8个。有数据显示,根据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社区居民15分钟内到达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家庭达到95.81%。
记者也了解到,我市目前社区居民医保定点达到80%以上,“应当说,医保覆盖面的扩大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该负责人这样表示,为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卫计委也积极推进基层机构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
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未来五年内,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市域城乡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缩小城乡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差距;提高医疗卫生设施供给数量,加强中心城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布局,缩小城乡之间、城郊之间、新老城区之间的差异,为城乡居民提供就医便捷、服务完善、技术水平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文体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
采访中,文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兰州目前文化娱乐设施规模偏小,等级偏低,且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城关地区,外围稀疏,不能满足外围地区市民的需求,同时未形成多层次的网络体系,社区级文化设施缺乏。现有许多文化娱乐设施如影剧院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对此,四版新规中明确,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拟形成3个市级文化中心。即城关文化中心:整合市博物馆、省图书馆、兰州剧院、金城剧院,依托东方红广场、雁滩公园、读者大道,形成集文化、演出、展示、休闲、教育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安宁文化中心:集中布局会展中心、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科技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西固文化中心:结合旧工厂的改造更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博览旅游业,构建以西部创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服务中心。
记者还从市体育局了解到,从2008年至今,市政府积极支持城乡全民健身场地的建设,截至2013年底,累计为全市367个社区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径,覆盖率92.2%。另外,市委、市政府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兴办实事中,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重点,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体育建设项目,不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四版规划按市级、组团级和居住区级3级配套。市级体育中心:在崔家大滩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形成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大型文艺演出、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育服务中心。组团级体育中心:结合各组团中心公共绿地,建设小型体育场馆等设施。居住区按照人均不低于0.2平方米的用地指标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体系,社区应建设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或多功能综合健身场所、健身路径等,从而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
人居环境要符合总规对兰州的新定位
专家解读
对于四版规划中设计安居、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计用地的规划安排,兰州市城乡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贾云鸿也为我们普及了一个常识,即,“总规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控规落实具体布局”。他分析说,四版总规已对兰州做出了新的定位,而中心城区也需要相应的实现各方面职能的提升,体现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搭建上则需要先做好层级规划,实现均衡分布。“这是总规的功能,下一步就需要控规根据人口规模合理服务半径再规划。”
贾云鸿认为,兰州的人居环境是非常有特点的,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很适宜人居。他也建议将安居工程与兰州传统的沿河、上坪居住的传统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特色。说到涉及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与人居环境相配套“软件”,他表示,从目前状况看,我们对于三版总规的落实情况很不错,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配套搭建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亟待改善。他进一步说,以体育场馆建设为例,全市4671个体育场地,符合大型场馆标准的场地只有2个,分别是七里河体育场和兰州市体育馆,而这样的场馆是不具备承办全省、国家综合性运动会和国内、国际重要赛事的条件,对于提升兰州市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影响很不利。“如今兰州的新定位是区域中心城市,那么人居环境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就需要往这个定位去靠拢,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