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镇张家滩村和古迹坪村交汇处,又称"莲峰山"、"马鹿山",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称,是古丝绸南路上的一颗瑰丽明珠。因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摄影:银影)
首阳山事实上包括莲峰山森林公园和位于北部享堂沟村的伯夷、叔齐古冢,千百年来的误传,使得一些人并不知道莲峰山才是首阳山的主体,伯夷叔齐生前正是生活在此处,"耻食周粟"采白薇为生,原来被称为"首阳山"的位于享堂沟的景点,其实是伯夷叔齐之墓。后来山门重建,莲峰山正式归名为首阳山,原来的"首阳山"命名为"夷齐古冢"。但实际上因为习惯,此山依然被称为"莲峰山",又因曾经成群马鹿出没林间,又称"马鹿山"。
渭源是古丝绸之路在今甘肃境内的必经之地。在渭源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莲峰乡,坐落着一座小山,即首阳山。
在商代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等到打败了殷纣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为天子时,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
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就此事撰文进行论证,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县莲峰乡莲峰山五台下。此碑高7尺,宽3,5尺,文1184字。碑文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渭源首阳山为真。作者引经据典,多方论证。刻石字迹清晰,书法刚劲有力,堪为明代碑碣书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巩昌知府曹司牧撰写的《改建首阳山夷齐词记》,文中介绍了伯夷、叔齐的生平及历代奉祀概况,并说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经过。由于此碑论据确凿,资料翔实,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明代朱燮远、清代左宗棠还以此碑文为蓝本,撰写了夷齐庙碑文。
在墓后面百余步,是后人为纪念伯夷、叔齐而修建的清圣祠。此词最早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后因兵乱而毁。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们集资重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有正殿五间,殿前左右墙壁上嵌着墨绿色的大理石,上刻清代湖南范绍儒撰写的《首阳山怀古诗(并序)》以及陇西汪凌撰写的《重修清圣享堂碑记》。院内还有一块《首阳山新建清圣庙碑》,碑文是左宗棠撰写的。
目前我国境内的首阳山大致有六处之多。一说辽西,原名阳山;二说河南偃师,原名首山;三说山西和顺,原名阳区山;四说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名雷首山或首山;五说陕西歧山之西,原名不详;六说陇西首阳山(即今甘肃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孰对孰错,历来争论颇多。为什么全国首阳山有六处之多呢? 真实首阳山到底在哪里?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范三畏教授认为,伯夷叔齐采薇饿死之地就是甘肃渭源首阳山,主要论据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渭源首阳山自古就有其名说。据《渭源县志》记载:周秦时期,渭源为戎族领地,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渭源一直由貔道管辖;汉高祖二年,由貔道分置首阳县,因伯夷、叔齐葬于境内首阳山,县因山得名。其城设址在首阳山出口10多公里处的渭河北岸乩阳口附近。这个名称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l年)始更名为渭源县,因其境内有渭水,县因水而名。
二是从地理位置说。《史记》中所录伯夷、叔齐《采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先民们在很早就居住在西北泾、渭水一带,周文王逐渐消灭了西北小国,周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商朝又以关中平原为基地逐渐强大。因此,根据地理方位推断,唯渭源首阳山在镐京以西的地方,它才有资格称得上"西山"。《定西史略》讲,二人"越过陇山进人甘肃,溯渭河西进,经今清水、秦安、通渭、陇西、渭源"。庄子言"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此处"北至"之地,即为渭源首阳山。
三是采薇说。《史记·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采薇歌》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首有作者署名的抒情诗。薇被当地人叫做"蕨菜"。蕨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龙头菜"、"猫爪子"菜,又誉为"吉祥菜",据史料记载:"蕨,出生时,卷曲状如儿拳,长则宽展如雉尾,高三、四尺,茎嫩时无叶,采来加以热汤,去其涎滑,晒干做蔬,味甘滑,肉煮甚美。姜醋拌食亦佳。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喜欢食用蕨菜,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古代的一些著名诗人赞它:"山童新采蕨芽肥"、"石暄蕨芽紫" ......清朝时,蕨菜也被列为贡品,每年选择"茎色青紫,肥润"的蕨菜,晒后,贡奉朝廷。
渭源县首阳山一带雨量充足,气侯阴湿寒冷,良好的土壤益于"薇"之生长。该县南部土石山地盛产薇,据乾隆《甘肃通志》载:"蕨可作蔬,根可祷粉,首阳白蕨最有名。"首阳白蕨色白、质嫩、味美,明清以来就被客商运往沿海各省,远销海内外。关于白蕨菜,据当地的老人们说那是神仙菜,一般人见不到,普通蕨菜4月份才有。俗话说:"首阳山的白蕨菜,早上出来晚上败!"可见民间对圣贤的无限尊崇,已上升为神话。蕨菜喜阴湿,高山善长,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带。渭源首阳山主峰海拔2412米,比高321米,这样的地方远离周都,又居高山秀林,更适合隐居吧。别处的首阳山既无"薇",焉能"采薇"?
四是文献说。现存大量的碑文、诗词、注解、考辨文字等都证实了甘肃渭源县首阳山的真实性。今天留存的渭源首阳山石碑达十几块,各类文字达十多万字。其中考证最认真的非明代杨恩的《首阳山辩碑》莫属,后人多以此为蓝本。古代释家中也有两位权威人士的说法为渭源首阳山的真实性添写了浓重的一笔。一个是班昭的《幽通赋注》,另一个是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西北师大文学院范三畏教授著书《旷古逸史·夷齐首阳采薇蕨》一文也认定首阳山在渭源。渭源县旅游局第一任局长徐化民先生编著的《莲峰山风土录》收录的关于此山的诗词、散文、金石碑文等达64首(篇),其中《首阳山小考》一文在《陇苗》发表后,引用者甚众。
五是首阳县旧址说。离首阳山不远有一现属陇西县名曰首阳镇南门村大小堡子社的地方,人称"熟羊城"。其实就是古代的首阳县城。"熟羊"和"首阳"只是方言的讹传而已。这儿的群众都说这儿以前叫"熟羊城"。虽然城垣已毁,但遗迹可辨。从现存的遗址看,这儿曾经是很大的一个城池。之所以叫做大小堡子,是因为中间曾经是一个城堡,后来又在这个城堡外围加筑了一道城墙,是为大堡子,也叫穿甲(意为给曾经的小堡子穿了一层盔甲)。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我们也可以查到,西汉时的确有首阳县,从其标注来看,应是现首阳镇大,小堡子村位置。
范三畏教授说,其他地方不管怎么争论,从历史资料来看,其地名要么有"首"没有"阳",要么有"阳"没有"首"。而只有甘肃从汉代开始就有"首阳县"县治,县名的来源一定与当地的山、河,或者某个著名的特征有关,可以想象,肯定是因为有首阳山而名,所以叫首阳县。
伯夷、叔齐因守志而饿死于首阳,首阳山也就因贤圣而彰显其名了。
西北师大文学院的范三畏教授告诉记者,光绪时岳军统领范秉诚游首阳山后也留下了"奉檄迢遥戍陇疆,翩翩戎驷共腾骧。洗兵正喜临渭水,下马先宜拜首阳"的诗篇。在首阳山的山水胜迹面前,强悍的武人也敛尽了金戈铁马的腾腾杀气,而在精神上皈依于反对"以暴易暴"的夷齐二贤。可见,"下马先宜拜首阳",是首阳山强大的文化魅力对武人的征服,更是人类和平精神对武力的胜利。伯夷叔齐二人以实际行动告诉后人珍视和平,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伤亡。不论从放弃王位到马头劝谏再到不食周粟而亡,还是从临终遗诗《采薇歌》中都可以看出他们对"暴政"的厌恶。
以暴易暴,固然是暴力的延续。但是,如果周武王不用暴力,任其自然,纣王的为君之道会有所改变吗?如果武王恪守君臣之道,不以下犯上,推翻昏庸无道的殷商王朝,纣王的肉池酒林还会让多少他的臣民们死于非命呢?如果周武王不以暴力来实现改朝换代,周朝初年农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升平景象何时才能实现?这些,都是伯夷、叔齐所未曾想到的。他们没有想到自以为忠心耿耿却招来殷鉴不远、助纣为虐的话柄,没有料到当一个荒淫无度的君王已成为众矢之的时,竭力为这个暴君维系江山已有不得人心之嫌,作为封建贵族,他们不明白人心向背决定着政权更替的规律。他们的可悲之处也正是解不开这深奥的历史命题。因为,占据他们全部脑海的忠孝之道不允许他们再想其他的事,他们只有以臣子身份守臣子之道,最终饿死,他们方能问心无愧,方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方能以物质生命的消亡换取精神生命的永恒。在君臣之道的窠臼里,拘泥于固有伦理的伯夷叔齐没有更深远、更广阔的思想空间,留下了千古遗憾。
从放弃王位到马头劝谏再到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齐诚可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难怪孔、孟等儒家先贤都要给他们以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当然他们是两位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片面的以现代的眼光"打量"和评价他们,更不能肆意拔高。
游玩季节:四季皆可
地理位置: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
门票价格:30元
开放时间:09:00-17:00
景点级别:AAA级
(责任编辑:王晓晓)